一、大类
1.大类名称
土木类
2.大类培养目标
本大类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未来工程建设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以“强政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硬能力、重五育”为原则,培养具有鲜明中国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通识素养,以及掌握坚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力学和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的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专业知识结构系统完整,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相关领域注册工程师从业所需的理论和基本实践经验,能够胜任土木工程领域及与力学相关的其他工程领域的项目规划、工程设计、研究开发、施工与管理工作,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人格健全,能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
3.大类平台课程
专业导论,电路原理A1,材料力学A1,数值计算,工程项目管理。
4.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165学分(理论课16学时/学分,实践课24学时/学分)
说明:第一学年学生共同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第二学年起则按学生所选择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要求学习相关课程。
5.学位授予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6.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主要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化学实验、电路原理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实验教学课程学分数=课内总学时/24。
实践性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生产劳动与工程训练、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数=教学周数/1.5。
7.毕业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按照9001cc金沙以诚为本学分制管理办法及学士学位授予条例,修满本专业最低计划学分165,即可毕业;符合9001cc金沙以诚为本授予学位条件,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以毕业生能力为导向的各专业具体毕业要求见下文。
二、专业
l 智能建造
1.专业代码:081008T
2.专业名称:智能建造(Smart construction)
3.专业培养目标
智能建造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三创”教育为人才培养导向,面向未来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内涵的建造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通识素养以及坚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复杂建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项目规划与工程设计、研究开发与施工、运维管理等工作,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民族情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行业综合能力):适应未来全球建造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对复杂建造工程项目提供先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培养目标2(行业专职能力):具有多学科交叉运用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复杂建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项目规划与工程设计、研究开发与施工、运维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3(从业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社科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在工程实践中考虑社会、法律、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培养目标4(跨界从业能力):适应多学科团队和跨文化工作环境,能够与同事、客户、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能够在跨领域项目中胜任计划、组织、管理、实施等角色。
培养目标5(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民族情怀、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适应未来全球发展趋势,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4.以毕业生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自然科学、计算与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智能建造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考虑,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智能建造专业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建造工程问题的全周期、全流程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工程系统、构件单元/部件或建造工艺流程,并能在工程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可持续、以及资源、法律、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工程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建造工程及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能建造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数据、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全生命期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分析和评价针对智能建造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智能建造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工程实践规范及相关国家和国际法,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智能建造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建造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土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解决智能建造专业复杂问题涉及的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适应新技术和未来技术,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5.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导论、工程制图、电路原理、数值计算、材料力学、工程项目管理、离散数学、信号处理、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传感器技术、结构原理与智能设计、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决策支持系统原理、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9001cc金沙以诚为本智能建造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数 | 学时数 | 修读 学期 | 备注 |
总学分 | 理论课学分 | 实践课学分 | 总学时 | 理论课学时 | 实践课学时 |
通识教育课程 12学分 | 通识必修课程6学分 | 必修 |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 | 2 | 2 | 0 | 32 | 32 | 0 | 1 | 1.所有学生必须修读《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中国精神导引》。 2.所有学生必须选修“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和“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模块课程,其中“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模块课程至少选修2学分。 3.所有学生必须至少修满12学分通识教育课程。 |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 | 2 | 2 | 0 | 32 | 32 | 0 | 2 |
中国精神导引 | 2 | 2 | 0 | 32 | 32 | 0 | 1 |
通识选修课程6学分 | 选修 |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模块 |
|
|
|
|
|
| / |
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模块 |
|
|
|
|
|
| / |
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模块 |
|
|
|
|
|
| / |
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模块 | 2 | 2 | 0 | 32 | 32 | 0 | / |
公共基础课程 70.5学分 | 公共基础必修课程65.5学分 | 必修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2.5 | 0.5 | 52 | 40 | 12 | 2 | 1.公共基础课程要求四年制理、工、医科相关专业原则上至少60学分。 2.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工程制图、大学语文等,根据专业需要决定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和学分数。 3.“四史”教育模块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要求至少选修1门课程。 4.《大学物理》B、《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开设学期,按开课单位要求来设定。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 | 2.5 | 0.5 | 52 | 40 | 12 | 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2.5 | 0.5 | 52 | 40 | 12 | 2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2.5 | 0.5 | 52 | 40 | 12 | 1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3 | 0 | 48 | 48 | 0 | 4 |
形势与政策 | 2 | 2 | 0 | 32 | 32 | 0 | 1-4 |
体育 | 4 | 0 | 4 | 128 | 16 | 112 | 1-4 |
大学英语 | 6 | 6 | 0 | 96 | 96 | 0 | 1-2 |
军事理论与技能 | 4 | 2 | 2 | 200 | 32 | 168 | 1-2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 | 2 | 0.5 | 1.5 | 52 | 16 | 36 | 3-4 |
大学生心理健康 | 2 | 2 | 0 | 32 | 32 | 0 | 1-2 (三) |
国家安全教育 | 1 | 1 | 0 | 16 | 16 | 0 | 1 |
“四史”教育模块 | 1 | 1 | 0 | 16 | 16 | 0 | 1-2 |
高等数学B1 | 5 | 5 | 0 | 80 | 80 | 0 | 1 |
高等数学B2 | 5 | 5 | 0 | 80 | 80 | 0 | 2 |
线性代数A | 3 | 3 | 0 | 48 | 48 | 0 | 1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 3 | 3 | 0 | 48 | 48 | 0 | 2 |
工程制图1 | 2 | 2 | 0 | 32 | 32 | 0 | 1 |
工程制图2 | 1 | 1 | 0 | 16 | 16 | 0 | 2 |
工程制图3三 | 0.5 | 0.5 | 0 | 8 | 8 | 0 | 1-2 (三) |
大学物理B(上) | 3.5 | 3.5 | 0 | 56 | 56 | 0 | 2 |
大学物理B(下) | 3.5 | 3.5 | 0 | 56 | 56 | 0 |
|
大学物理实验 | 2 | 0 | 2 | 48 | 0 | 48 |
|
跨学院公共基础课程 5学分 | 必修 | 程序设计B | 3 | 2 | 1 | 56 | 32 | 24 | 1 | 跨学院公共基础课程为必修课程,具体必修课程门数及内容根据专业需要决定。 |
理论力学A1 | 2 | 2 | 0 | 32 | 32 | 0 | 2 |
|
|
|
|
|
|
|
|
|
|
|
|
|
|
|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数 | 学时数 | 修读 学期 | 备注 |
总 学 分 | 理论课学分 | 实践课学分 | 总学时 | 理论课学时 | 实践课学时 |
专业 教育 课程 82.5 学分 | 专业准出课程 | 工科试验班大类平台课4学分 | 必修 | 专业导论 | 1 | 0.5 | 0.5 | 20 | 8 | 12 | 1 |
|
电路原理A1 | 3 | 3 | 0 | 48 | 48 | 0 | 2 |
学院大类平台课程 6.5学分 | 必修 | 材料力学A1 | 2 | 2 | 0 | 32 | 32 | 0 | 3 | 1.专业教育课程要求四年制哲、经、法、文、史、管理、艺术学科相关专业原则上至多90学分,四年制理、工、医科相关专业原则上至多88学分,五年制工、医科相关专业原则上至多113学分。
2.大类平台课程由各学院根据大类人才培养需要进行设置,同一大类各专业的平台必修课程必须相同,且不超过20学分。
3.认识实习和地质实习均为1周;测量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均为2周;生产劳动与工程训练为3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为12周;课程设计均为1周。
4.学院内选修课程由工程技术与管理模块EMM、信息技术模块ITM、技术实践模块TPM及指定选修模块LEM构成。除LEM模块外,EMM、ITM、TPM三个模块中的每个模块至少选修3个学分。学院内选修课至少修满24学分,其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19学分。
5.跨学院选修课程至少修满6个学分。智能机器人为指定选修课程。 |
数值计算 | 2.5 | 2.5 | 0 | 40 | 40 | 0 | 4 |
工程项目管理 | 2 | 2 | 0 | 32 | 32 | 0 | 5 |
专业核心课程 42 学分 |
| 认识实习三 | 1 | 0 | 1 | 24 | 0 | 24 | 1-2 |
生产劳动与工程训练三 | 2 | 0 | 2 | 48 | 0 | 48 | 3-4 |
离散数学 | 2 | 2 | 0 | 32 | 32 | 0 | 3 |
信号处理(双语) | 3 | 3 | 0 | 48 | 48 | 0 | 3 |
结构力学 | 2 | 2 | 0 | 32 | 32 | 0 | 4 |
土木工程材料 | 2 | 2 | 0 | 32 | 32 | 0 | 4 |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 | 2 | 2 | 0 | 32 | 32 | 0 | 4 |
传感器技术(双语) | 2 | 2 | 0 | 32 | 32 | 0 | 4 |
结构原理与智能设计 | 2 | 2 | 0 | 32 | 32 | 0 | 5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 2 | 2 | 0 | 32 | 32 | 0 | 5 |
计算机图形学 | 2 | 2 | 0 | 32 | 32 | 0 | 5 |
数字图像处理 | 2 | 2 | 0 | 32 | 32 | 0 | 5 |
决策支持系统原理 | 2 | 2 | 0 | 32 | 32 | 0 | 5 |
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创 | 2 | 2 | 0 | 32 | 32 | 0 | 6 |
智能施工 | 2 | 2 | 0 | 32 | 32 | 0 | 6 |
人工智能基础 | 2 | 2 | 0 | 32 | 32 | 0 | 6 |
创新创业实践创 | 2 | 0 | 2 | 48 | 0 | 48 | 5-7 |
专业综合实践 | 2 | 0 | 2 | 48 | 0 | 48 | 7 |
毕业实习 |
|
|
|
|
|
| 7 |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 6 | 0 | 6 | 144 | 0 | 144 | 8 |
专业选修课程 | 学院内选修课程24 学分 | 选修 | 建造工程引论/EMM | 2 | 1.5 | 0.5 | 36 | 24 | 12 | 2 |
工程智能测绘/EMM | 2 | 1.5 | 0.5 | 36 | 24 | 12 | 3 |
工程化学/EMM | 2 | 1.5 | 0.5 | 36 | 24 | 12 | 3 |
工程法规/EMM | 1 | 1 | 0 | 16 | 16 | 0 | 4 |
弹性力学/EMM | 2 | 2 | 0 | 32 | 32 | 0 | 5 |
工程造价管理/EMM | 2 | 1.5 | 0.5 | 36 | 24 | 12 | 6 |
工程智能监控与健康检测/EMM | 1.5 | 1 | 0.5 | 28 | 16 | 12 | 7 |
模糊数学/ITM | 2 | 2 | 0 | 32 | 32 | 0 | 2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ITM | 2 | 1.5 | 0.5 | 36 | 24 | 12 | 3 |
数字网络与通信/ITM | 2 | 1.5 | 0.5 | 36 | 24 | 12 | 5 |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ITM | 2 | 2 | 0 | 32 | 32 | 0 | 6 |
模式识别导论/ITM | 2 | 1.5 | 0.5 | 36 | 24 | 12 | 6 |
数字化建模基础/ITM | 2 | 1.5 | 0.5 | 36 | 24 | 12 | 7 |
信号处理课程设计/TPM | 0.5 | 0 | 0.5 | 12 | 0 | 12 | 3 |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设计/TPM | 0.5 | 0 | 0.5 | 12 | 0 | 12 | 4 |
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TPM | 0.5 | 0 | 0.5 | 12 | 0 | 12 | 4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TPM | 0.5 | 0 | 0.5 | 12 | 0 | 12 | 5 |
结构原理与智能设计课程设计/TPM | 0.5 | 0 | 0.5 | 12 | 0 | 12 | 5 |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TPM | 0.5 | 0 | 0.5 | 12 | 0 | 12 | 5 |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TPM | 0.5 | 0 | 0.5 | 12 | 0 | 12 | 5 |
智能施工课程设计/TPM | 0.5 | 0 | 0.5 | 12 | 0 | 12 | 6 |
建造机器人实验/TPM | 1 | 0 | 1 | 24 | 0 | 24 | 6 |
BIM实训/TPM | 1 | 0 | 1 | 24 | 0 | 24 | 6 |
OOP设计与开发/LEM | 1 | 0 | 1 | 24 | 0 | 24 | 3 |
计算机接口设计与开发实践/LEM | 2.5 | 1 | 1.5 | 52 | 16 | 36 | 5 |
数据库技术基础与应用开发/LEM | 2 | 1.5 | 0.5 | 36 | 24 | 12 | 5 |
移动应用开发/LEM | 2 | 0 | 2 | 48 | 0 | 48 | 6 |
增材制造开发实践创/LEM | 2 | 0 | 2 | 48 | 0 | 48 | 6 |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LEM | 2 | 0 | 2 | 48 | 0 | 48 | 6 |
ARM系统开发创/LEM | 2 | 0 | 2 | 48 | 0 | 48 | 7 |
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三/LEM | 0.5 | 0 | 0.5 | 12 | 0 | 12 | 5-7 |
跨学院 课程 6学分 | 选修 | 自动控制原理 | 2 | 2 | 0 | 32 | 32 | 0 | 4-6 |
智能系统设计与实现三 | 2 | 0 | 3 | 72 | 0 | 72 | 3-4 |
随机过程 | 2.5 | 2.5 | 0 | 40 | 40 | 0 | 4 |
软件构造基础 | 2 | 1.5 | 0.5 | 36 | 24 | 12 | 4 |
机器学习 | 3 | 2 | 1 | 56 | 32 | 24 | 5 |
智能机器人 | 2.5 | 1.5 | 1 | 48 | 24 | 24 | 6 |
毕业应取得总学分:165分 总学时:3000学时 理论教学120×16=1920 实践教学45×24=1080 毕业实习2/1.5×24=32 生产劳动2/1.5×24=32 国情教育3/1.5×24=48 | 其中: 通识教育课程学分12,占总学分的7.3%; 公共基础课程学分70.5,占总学分的42.7%; 专业教育课程学分82.5,占总学分的50%; 实践教学学分45,占总学分的27.3% (实践教学学时1080,占总学时的36%); 选修课程学分不少于36,占总学分的21.8% (选修课程学时不少于728,占总学时不少于24.3%); 毕业实习为2周,不计入总学分;国情教育与社会实践为3周,不列入课程,不计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理论)2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6学分。 |